人工水晶體最早發明於 1949 年,英國眼科醫生 Harold Ridley 率先植入全世界第一個人工水晶體。但是這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(PMMA) 的硬塑膠材質 (非摺疊式) 人工水晶體被植入眼內後,容易發生偏離視軸,即所謂的「偏位現象」,往往需要被取出,重新放置,造成病人的苦惱。
1978 年「囊外白內障摘除術」(ECCE) 出現,可放置於水晶體囊袋內的硬式人工水晶體於焉問世。而隨著手術技巧的進步,小切口白內障手術越來越普遍,1982 年更研發出「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」,人工水晶體被摺疊成只有原本大小的一半,運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的微小切口植入後,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會慢慢伸展開來,恢復至原先大小。
人工水晶體的材質日新月異
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的研發,是眼科醫學很大的一項進展,各種柔軟的材質陸續研發當中。最早被用來製作成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的材料為 Silicone,但因其本身容易纖維化,如果手術過程中未進行處理,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 (如水晶體後囊變厚、偏位等),甚至還有因為材質本身引起的發炎、變黃等病理現象。
新材質的人工水晶體在 1994 年時上市,使用非親水性 Acrylic 材質,利用其柔軟、可摺疊的特性,讓人工水晶體容易透過小切口而被注射入眼內,展開後置於固定位置上。重要的是非親水性 Acrylic 人工水晶體沒有 Silicone 人工水晶體的回彈力,可避免因人工水晶體回彈而造成組織的傷害。研究顯示,非親水性 Acrylic 材質的人工水晶體不但具有可摺疊的特性,且為目前市面上生物相容性最高、二次白內障發生率最低的人工水晶體。
各廠家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,經由高科技一體成型 Acrylic 材質設計,具有優越的臨床效果和最低的術後併發症,95%以上的病人具有術後最佳的視力,並可提供穩定且長時間的清晰視力,絕佳的安全性及效能。現在常見的幾種人工水晶體,一如下表所示。
種 類 |
特 性 |
適用性 |
價位 |
一般人工水晶體 (Silicone) |
1. 抗紫外線,但無過濾功能 2. 材質穩定性佳 |
一般白內障患者 |
健保給付 |
一體成型人工水晶體 (非親水性 Acrylic) |
1. 抗紫外線,但無過濾功能
2. 一體成型,能長時間維持置中能力,提
供最佳穩定視力
3. 二次白內障發生率低
4. 搭配注射器植入,可將手術切口降低,
不需縫合恢復快 |
一般白內障患者 |
健保給付 |
智慧型非球面 黃色人工水晶體 |
1. 一體成型,有上述單片一體成型水晶體
之優點
2. 超薄非球面鏡面,提升術後視覺品質,
改善夜間視力
3. 可同時過濾紫外線與高能藍光,提供雙
重保護效果 |
對視力品質要求較高者 |
自費 |
人工水晶體的最新趨勢,發展到「非球面」、「黃色鏡面」、「多焦點」
人工水晶體目前的最新趨勢是「非球面」人工水晶體。傳統人工水晶體都是「球面」鏡片,鏡片的前鏡面和後鏡面的彎曲半徑是固定的,無法修正角膜的正球面像差,進而影響視覺品質。而「非球面」人工水晶體的設計,經由更改鏡片的彎曲率,將光線聚焦在一點,降低光學系統的球面像差,來提升視覺品質。
而一個完美的人工水晶體,光是只有非球面的設計是不夠的,因為研究發現,患者在移除水晶體後,會有較高的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發生率,選擇具有黃色鏡面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,不僅幫助白內障患者重獲年輕時的清晰眼光,更能擁有長期保護黃斑部的雙重效果。
有鑑於以往同時飽受老花眼及白內障困擾的病患,往往在經由治療白內障置入人工水晶體後
,因為人工水晶體無法像真正的水晶體一樣有調節作用,因此白內障手術後雖恢復看遠的視力,卻還得戴上老花眼鏡才能看近的東西。新式多焦點人工水晶體,結合「多焦點」與「非球面」的設計,除了可以治療白內障之外,提供白內障術後患者全方位的視力品質,同時可看近、看遠,一次手術同時解決白內障、近視或遠視,以及老花眼。
新型人工水晶體目前價格仍偏高,約新台幣六萬左右,其優點是除了可同時過濾紫外線與高能量藍光,提供雙重保護,減少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外,亦能同時改善白內障、近視/遠視、和老花眼所造成的視力模糊,是目前全球治療白內障的最新趨勢。
選擇合適的自己的人工水晶體
拜醫療技術日益的進步,人工水晶體由「傳統硬式球面鏡片」,發展至目前最新的「黃色多焦點非球面人工水晶體」。人工水晶體的發展,使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矯正臻於完美,大大提升術後的視覺品質及敏銳度。雖然人工水晶體選擇性變多了,但各式人工水晶體有其不同的優缺點及適應性,並不是每個人皆能適用,建議可請教醫師評估,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。
編輯:Ruby Liang、Vicky Lee
攝影:Thomas Chen